Lab4 混沌发生器
2024/04/11
一、 实验目的
- 掌握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;
- 了解混沌现象以及产生混沌的电路基本结构;
- 了解相轨迹(李萨如图形)的原理和测试方法;
- 以电容电压为输出,分析电位器不同取值时电容电压相轨迹的形状。
二、 实验原理
混沌发生器的基本图例如上。该电路能够发出自激振荡,在测量点Ch2和Ch1处产生有规律的电压变化。
负阻抗变换器
当运放未饱和时:
$$
\begin{cases}
i_1=\frac{U_1-U_o}{R_1}\
i_2=\frac{U_2-U_o}{R_2}\
U_1=U_2
\end{cases}
\Rightarrow
\begin{bmatrix}
U_1\
i_1
\end{bmatrix}
=
\begin{bmatrix}
1 & 0\
0&\frac{-R_2}{R_1}
\end{bmatrix}
\begin{bmatrix}
U_2\
-i_2
\end{bmatrix}
$$
此时伏安特性曲线斜率为:
$$
\frac1{k_1}=\frac{U_1}{i_1}=\frac{U_2}{\frac{R_2}{R_1}i_2}=\frac{R_1U_2}{R_2i_2}=-\frac{R_1R_L}{R_2}
$$
当运放饱和后(以\(U_1>U_2=\frac{R_L}{R_2+R_L}U_s\)),以饱和电压为13.5V计算
$$
U_1-U_s=i_1R_1\
k_2=\frac1{R_1}
$$
对于第一级负阻变换器电路有:
$$
k_1=-\frac1{3.3}\
k_2=\frac1{20}\
V_{T1}=\frac{R_L}{R_2+R_L}U_s=1.912V
$$
对于第二级负阻变换器有:
$$
k_1=-\frac1{2.2}\
k_2=\frac1{0.2}\
V_{T2}=\frac{R_L}{R_2+R_L}U_s=12.375V
$$
对于两个U~1~端并联的负阻抗变换器:
$$
U=U_1\
i={i_{11}+i_{12}}
$$
\[
\Rightarrow k=
\begin{cases}
-0.768\ (|U|<1.912)\\
-0.405\ (1.912<|U|<12.375)\\
2.05\ (|U|>12.375)
\end{cases}
\]
\[
i=
\begin{cases}
-0.768u\ (|U|<1.912)\\
-0.405u-0.694\ (1.912<|U|<12.375)\\
2.05u-31.074\ (|U|>12.375)
\end{cases}
\]
(实验过程中i的单位均为mA,电压单位均为V)
三、 实验过程
伏安特性测量
- 使用Orcad搭建仿真电路.
k3 |
k1 |
k2 |
V~T1~ |
V~T2~ |
3.25 |
-0.759 |
-0.409 |
1.75 |
12.2 |
以上单位均为mA/V
- 搭建实际测量电路图
实验中所使用的Vcc和Vee记录如下:
输入20Vpp,1kHz输入电压;使用隔离通道接入CH1和CH2,调整CH2为原来的1/10,避免隔离通道超过限制.使用电阻为330Ω作为电流的取样电阻。
- 使用matlab分析数据:
Matlab |
---|
| % 遍历每个唯一的V值,计算对应的I的平均值
for i = 1:length(uniqueV)
% 找出与当前V值相同的所有索引
sameVIndices = sortedV == uniqueV(i);
% 计算这些索引对应的I的平均值
avgI(i) = mean(sortedI(sameVIndices));
end
|
k3 |
k1 |
k2 |
V~T1~ |
V~T2~ |
2.178 |
-0.776 |
-0.4073 |
2 |
10 |
实验总结
|
k3 |
k1 |
k2 |
VT1 |
VT2 |
理论计算 |
2.05 |
-0.768 |
-0.405 |
1.912 |
12.375 |
仿真 |
3.25 |
-0.759 |
-0.409 |
1.75 |
12.2 |
实际实验 |
2.178 |
-0.776 |
-0.4073 |
2 |
10 |
- 各段斜率所得值基本一致,仿真中,输入电压大于15V的一段输出斜率与理论实际的偏差均较大,可能是仿真过程中设置有所不同的原因。
- 各种情况下的电路, 由于运放输出电压不同,使得转折电压也不同,但是该电压并不会影响斜率.
自激振荡
- 自激振荡的电路图如下所示,LC并联从而得到一个RLC并联(两级复阻抗变换器可视其中一组为电阻)振荡电路,由于运放并不稳定,小小的电压扰动经过LC并联振荡电路正反馈放大后产生正弦波,由于运放的输出有电压限制,并且电路中的负反馈其一定的作用使得最终波形经LC筛选之后稳定
$$
f_0=\frac1{2\pi\sqrt{LC}}=5.03\times10^3Hz
$$
- 得到如下图的自激振荡仿真结果
测量得到FFT频谱图
测得频率为4.98kHz。
- 搭建实际实验电路,示波器显示结果如图
实验结论:
C=0.1uF, L=10mH下 |
f/kHz |
V~p~/V |
理论 |
5.03 |
\(\approx\)15V |
仿真 |
4.98 |
14.957 |
实际实验 |
4.76 |
13.2 |
- 振荡频率基本一致,输出幅值受输入电源影响有所不同
- 输出的波形并非标准正弦波,而是有一定畸变,在输出电压最高处可以看到曲线有一定形变.可以说明,电路在最后所形成的波形由电容充放电完成(此时两级负阻抗变换器输出均达到最大电压,不再起到负反馈作用,而是形成一个滞回比较器), 但是通过电容的电流并未减小到0,所以电容两端电压继续增加, 直到电容电流为0.
混沌电路
\(R=1.2\Omega\) 线性关系
按照理论计算可得\(f_0=3.92kHz\)
仿真 |
理论 |
|
|
|
|
\(f_0=3.77kHz\) |
\(f_0=2.09kHz\) |
\(R=1.274k\Omega\) 线性与极限环之间状态
仿真 |
实验 |
|
|
|
|
\(f_0=3.75kHz\) |
\(f_0=2.03kHz\) |
R=1.784k 极限环
R=1.853k 双吸引子
R=1.921k\Omega 多周期
仿真 |
实验 |
\(R=1759\) |
\(R=1921\) |
|
|
|
|
R=1.923k 三周期
仿真 |
实验 |
\(R=1761.25k\Omega\) |
\(R=1923\Omega\) |
|
|
|
|
R=1.943k 两周期
仿真 |
实验 |
\(R=1783k\Omega\) |
\(R=1943k\Omega\) |
|
|
|
|
R=1.978k 单周期
仿真 |
实验 |
\(R=1799k\Omega\) |
\(R=1978k\Omega\) |
|
|
|
|
实验结论:
- 实验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混沌图案的李撒如凸性变换.
- 该电路产生的相位曲线由自激振荡产生, 但是能够趋于稳定
- 这些电路有一定的周期重复性质, 但是想要达到周期限制条件有一定的困难性; 比如说调节三倍周期范围电路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,在仿真过程中很难得到完美的三倍周期曲线.